以传播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为延承民心相通的文化渊源,秉持面向亚洲、放眼世界的全新视野,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吉林省传媒学会协办的“新征程·新视野·新声音——第二届(2022)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2月3日成功举办。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白冰以及国内外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近千人次在线观看论坛。

上午8:30,第二届(2022)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幕。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相聚云端,汇集智慧,力求在多元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求东北亚传媒发展与文化传播力提升,为区域繁荣发展贡献传媒智慧。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张文东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向国内外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张文东院长首先回顾了首届(2019)研讨会的盛况,并同大家一起回溯了三年来国际局势与社会发展的巨变,同时也强调了风云变幻中的“不变”:不变的是拓展东北亚区域交流的初心,不变的是以传媒力量弥合分歧、凝聚共识的责任,不变的是对于相聚、重启与复苏的殷切渴望。这亦是本届研讨会召开的宗旨所在。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代表东北师范大学致辞。他表示,希望依托研讨会这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能够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打造东北亚传媒研究的高地,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传媒理论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也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为我校传媒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宝贵意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作为受邀嘉宾致辞。他指出,为推动东北亚地区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应该赋予东北亚区域传播与文化交流新的意义,开启新的征程。东北亚区域媒体可以抓住这个难得机遇,开拓新视野,加快融合发展,构建国际传播合作网络。同时希望通过今天这个平台,充分交流思想、增进共识、凝聚力量,与诸位携手为东北亚传媒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主旨演讲分两场进行,上午场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史册教授主持,来自韩国、美国及全国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的七位专家学者们做了精彩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策略》的演讲,他提出“软硬兼施”的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策略,既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艺术感染力,也需要以新的技术赋予电影新的动能。韩国放送通信电波振兴院、放送传媒策划总监安泳珉的发言为《传媒环境变化与韩国数字传媒新产业战略》,他通过对韩国数字媒体产业进行介绍,描绘了当下韩国媒体的基本生态,并希望韩国继续推进与国际传媒的竞争与合作。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东北亚电影:日常性美学的呈现和传播弥散》,通过对典型亚洲电影作品的分析,指出只有坚持人本自觉、坚持日常性、历史场景意识,增强对民心的深切询唤,才能创作出时代需要的好作品。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琦副教授的演讲以《东亚电影的诗意和美学体现》为主题,讲述了东亚电影的空间美学。她强调,要通过挖掘人对历史的情感,运用场景深入展现当前时空结构暗含的时代特征与问题,使作品更富情感与温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从历史、区域、地域三个维度肯定了东北地区影视作品对于全国影视美学发展的巨大影响与作用,并提出了题材表现视野、生活深度视野等新的研究方向。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助理教授谢琼聚焦于《跨国东北文学与安部公房的殖民反思》,她肯定了东北作家群的乡土文化描写对全国乡土文化描写的巨大转向作用,同时也阐述了对于国族文学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教授发表了题为《东北区域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国际视野》的发言,她提出东北新闻传播史研究需要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进行,可利用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周边俄、日、韩等国家交流,以更全面地呈现其面貌。
下午的主旨演讲由张文东教授主持,来自蒙古国、日本及全国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的八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传媒格局发展和实践表征等问题展开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的发言主题为“认知竞争时代的传播转向与操作策略”,他从智能传播时代的认知竞争、传播转向、认知竞争的作用机制与操作策略三个部分论述,指出在智能传播时代人类认知将成为未来被争夺和占有的重要资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围绕“同构”这一概念展开讨论。他认为从一个同构陷入一个新的同构,受众最终会成为同构的俘虏,同构是一种强制性传播,也是一种终极传播,是教育的结果。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副校长敖德苏荣教授从蒙古国高等教育及传媒人才培养的角度对该大学的传媒艺术专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讲述,表达了与中国知名高校进行学术合作的期望。《传媒》杂志社长杨驰原主编发表了名为《传媒这十年》的主题演讲。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科技应用、深度融合、建章立制和产业增速发展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我国传媒近十年的发展。北海道大学伊藤直哉教授带来了题为《抓住改变世界和传媒的Z世代》的主旨演讲,结合具体案例与研究,系统全面地讲解了Z世代的特征、不同国家的占比及其原因、媒介使用等方面的内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全球媒介化进程中的中国式媒介制度实践》,他介绍了媒介化研究学派及其主要理论渊源,并落到中国实践,强调了全民媒介实践推动媒介深度融合,以及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国式媒介改革的种种举措。日本朝日放送电视纪实事务局长藤田贵久发表了《以亚洲友好为目的——作为电视纪实工作者的信念》的主旨演讲,回溯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通过介绍相关节目案例表达了“作为制片人的工作,要以亚洲友好为目的”的宗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的发言聚焦于《论文电影及其亚洲表述》,既介绍了“论文电影”研究的三个阶段与五个层次,又讲述了其公共宣教的公共特点,以及其蕴含的批判思维、批判精神、文体精神等。
学者们一致认为,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传播生态变革的交汇点,东北亚区域传播与文化交流正在开启新征程。东北亚传媒亟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全球竞合动态调整中,为构建多边平等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发出东北亚声音,贡献东北亚智慧。
本届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还设有两个青年论坛,针对东北亚重大传媒议题,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各高校的二十多位青年学者相聚云端,展开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青年学者围绕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国族电影和游戏动漫等视觉作品,在艺术、文化、传播、产业、交流合作等维度展开研讨,并将研讨视野延伸到全球传媒发展格局和在地传播经验等问题,纷纷提出最新研究成果与创新思考,为东北亚传媒研究和文化交流贡献了学术力量。青年论坛吸引了近五百位师生参与听会,会场交流充分、讨论热烈。
在闭幕式上,张文东院长高度评价了学者们所分享的东北亚传媒的在地经验,认为在这些充满本地关怀的探讨中,蕴藏着国际视野的想象与考察。此外,为了更好打造“东北亚传媒国际研讨会”这一学术品牌,促进青年传媒学者、青年传媒人才积极交流合作,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发起号召,成立“东北亚传媒青年学者联谊会”。韩国中央大学赵珂博士代表与会的东北亚青年学者致辞,她表示参与此次研讨会收获颇丰,对于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表示感谢,并期望借助东北亚传媒青年学者联谊会加强交流,共同促进东北亚传媒研究发展。与会嘉宾与青年学者们相聚云端一齐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并纷纷合影留念。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与吉林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推动下,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以“美的传媒人”培养为核心理念,已经形成了“影视与传播共建”的传媒教育特色和“艺术与技术共强”的人才培养优长,与东北亚地区日、韩、俄、蒙等国家相关高校传媒专业以及传媒行业专家建立起良好合作交流关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学术研讨会为东北亚传媒学界和业界提供了高端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成为高水平、高层次的跨国、跨区域合作研究的助推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期冀该论坛能够持续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深化东北亚传媒研究,开创区域学科对话合作新局面。